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上架 | 《从清华走来》:一部清华女生感悟成长历程的小传

生活书店 2023-03-23

置顶公众号

发现好生活

4月19日,在清华大学即将迎来建校110周年校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清华大学考察

清华大学的发展历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

提起“清华”,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历史上的四大导师,还有明信片上的二校门风光……




Tsinghua

Impression



老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作为全国顶尖学府,清华自是“大楼”与“大师”齐备,当然更少不了一批批敏而好学、活跃多才的学子……

李石 著

平装,32开,304页,140千字,48.00元

《从清华走来》便是一部清华人讲述自己求学历程和成长经历的小传,记录了政治哲学教授李石从一名不起眼的、甚至在校园里遭受冷落的清华女生出落成一位成熟学者、走向世界的蜕变过程。

小石用散文记忆自己的校园青春,情理自然而自由地流淌于字里行间……


作为旁观者和最先的聆听者,我以为,她的这些自我叙述都是很值得一读的。

——万俊人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

或许她和你一样,曾在大学繁忙的学业之余,热衷于办社团、编报纸、排话剧,还经历过一场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校园恋情……但她又有些“不一样”——

身为佼佼者的贵州高中毕业生李石以“干训保送生”的身份进入清华,却在校园生活中屡受挫折

身为化学系本科生的她,却因着某种机缘而与人文学科结缘,最终走上哲学之路

从清华园到罗马LUISS,她手握一张漂亮的学术履历书,却在归国求职时不被看好、屡遭拒绝……

很多时候,我就像一只落单的梅花鹿,在大雾弥漫的森林里左冲右突地寻找出路……

——李石

但在自强不息的性格下,众多“逆向反转”非但不是绊脚石,而是成长旅途中的助力器,也决定了这部小传的“出圈”潜能——不仅只献给清华及校友。它足以走出圈子,献给更多年轻学子,以及追求进步、热爱生活的人。

万俊人老师

作序推荐

清华人×非虚构

 “大楼”与“大师”之外的有趣灵魂

《从清华走来》是学者李石博士的“成长相册”,以文字为载体,记录了作者从家乡高中经过特试而进入清华,又从清华远涉重洋求学罗马,再从罗马返回北大的求学足迹。作者将自己的人生际遇付诸笔端,呈现的既是一个平凡女生的成长故事,又从中折射出“教育”对个体的影响与塑造;对域外求学与访学经历的记述,则好比一部“思想游记”,以女学者的视角带出充满人文情味的意大利和英国风情。

作者简介

 

1979 年生于贵阳,清华大学理学学士、哲学硕士,意大利国际社会科学自由大学(LUISS)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博士后。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先后访学于英国剑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出版学术专著四部、译著一部,发表论文六十余篇,主持个人微信公众号“她哲学”。


求学清华期间曾担任学生电影社团“露天社”社长,组织编辑人文月刊《露天报》;创办清华大学首个学生新诗社“火石新诗社”,定期出版社刊《火石诗歌》。诗作《露天,极美的一个词》收入《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诗集》(新诗卷)。


向上滑动阅览

目 录


序:露天里的思结(万俊人)


辑一 园子里的故事

幸运的背后

露天,极美的一个词

我与火石

诗歌、诗人与诗社

问渠那得清如许

——记进入清华大学哲学系的第一天

化学72 班的“骑士”们

美丽的清华女生

——尴尬的境遇,生命的至美

 我与海淀图书城

怀念,却不愿那般轻易


辑二 我的学术旅程

我的学术旅程

教皇的葬礼

开春第一游

我与英国政治哲学的情缘

思想之路

——剑桥大学图书馆六百年庆典展览

哲学中的女性

——剑桥大学女哲学家社团

自由的霍金

剑桥淘书记

旧衣服、DIY 与慈善

路人的微笑

夫复何求

诗人,无家可归的人生

从“适者生存”到“弱者的天堂”

我在英国挖化石

我轻轻地离开,不带走一枚硬币


辑三 路弯弯

一趟开往梦想的列车

一个哲学女博士的求职经历

记与韩水法先生交往的二三事

与“病”为友

车友小玄

时 差

父 亲

爱与教育

为什么打球?

——观电影《夺冠》有感

“名牌”意识还是少一点好

路弯弯

梦想的意义

错过幸福

校友,“责任”而非“优待”


结语 我与母校



NEWS

校庆日签售活动


open for

alumni only

时间:4月24日(本周六)下午1:30~4:30

 地点:清华大学大礼堂门口 

【受疫情影响,校园尚未恢复全面开放

此次活动仅面向返校校友



“阅读原文”,即可网店购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